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P.P. Pasolini

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P.P. Pasolini

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P.P. Pasolini

简介: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(PierPaoloPasolini,1922年3月5日—1975年11月2日),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。1961年开始执导筒。1964年的《马太福音》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,遭到当时所有左翼人士的强烈抗议。他改编拍摄了希腊神话《俄狄浦斯王》和《美狄亚》,构筑他独特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。晚期的《生命三部曲》(《十日谈》、《坎特伯雷故事》、《一千零一夜》)改编自中世纪题材的文学名著,是一种精神的欣悦和狂欢。《索多玛120天》则将他的性虐待幻想推到极致。

中文名称: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

英文名称:Pier Paolo Pasolini

外文别名:P.P. Pasolini

出生地: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博洛尼亚

职业:编剧 导演 演员 剪辑 配音

星座:

血型:

出生日期:1922年3月5日-1975年11月2日

身高:

毕业学校:

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P.P. Pasolini详细介绍

早年经历

他的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,母亲是一位反墨索里尼的敏感的农村妇女。他是战后艺术界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,但意大利共产党在1949年以同性恋为由将他开除;他景仰神圣和主,但他14岁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并一生与教会公开对抗;以无产阶级左摄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站到了警方一边反对学生革命。

他在故乡上完中学和大学,战时被征入伍,战后他捣家人避难费留里这个贫困落后的北部地区,在中学任职,并以该地方言发表诗作。当时,以方言写诗,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,称得上是一项创举。1947年他加入共产党,同时开始阅读意大利共产党精神领袖葛兰西的著作,1949年他被控“道德败坏”,被革除教职,遂与母亲赴罗马定居。50年代初,他任教于罗马邦区贫民窟学校。

演艺经历

他是战后艺术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,但意大利共产党在1949年以同性恋为由将他开除;他景仰神圣和主,但他14岁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并一生与教会公开对抗;以无产阶级左摄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站到了警方一边反对学生革命;他批评电视开创了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,但是他在影片《定理》和《天方夜谭》中公开蓄意地表现色情;他的影片《软奶酪》因渎神而给他带来了四个月的监禁;而两年之后,他又以《马太福音》一片获天主教电影大奖;这位被称为“文质彬彬、具有深厚美学修养”、反对野蛮暴力的诗人、小说家却拍摄了据色情作家、臭名昭著的萨德侯爵的小说改编的影片《萨罗》(索多玛120天),在银幕上展现了肮脏、血腥、不堪入目的场面(这部帕索里尼绝笔之作在所有国家均被禁映);直到生命完结的前一天,他还在为同性恋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,而他却固执地视堕胎为法西斯主义行为…帕索里尼1922年3月5日生于意大利波伦亚。他在故乡上完中学和大学,战时被征入伍,战后他捣家人避难费留里这个贫困落后的北部地区,在中学任职,并以该地方言发表诗作。当时,以方言写诗,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,称得上是一项创举。1947年他加入共产党,同时开始阅读意大利共产党精神领袖葛兰西的著作,1949年他被控“道德败坏”,被革除教职,遂与母亲赴罗马定居。

50年代初,他任教于罗马邦区贫民窟学校。于是他目睹了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者的被社会所遗忘了的生活角范:这里有骗子、窃贼、强盗、妓女、妓男,有被污辱与被损害的,有肮脏、下流、背叛……他记录表现这些社会历史边缘人物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屡道非议,但他声称:“真正的残酷来自事物本身,是生活的本质使人恐怖。”在此其间,他先后写了《生活的年轻人》、《激动的生活》等反映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,在当时是为人瞩目的新进小说作家。而且由于他的小说比较注重视觉,特别受电影人的喜爱,很多导演纷纷邀请他撰写剧本。他曾先后为马里奥苏迪特、费里尼、波罗格尼尼等人撰写剧本。其中费里尼的两部名作《卡比利亚之夜》和《甜蜜的生活》就是与费里尼合写的。当时还年轻的贝尔托鲁奇对帕索里尼极为尊敬,并请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为他写了处女作《死神》的剧本。50年代末他出版了使他位居最伟大的当代文学家行列的两部作品:诗集《葛兰西之烬》和小说《暴力人生》,后者因描写妓女与皮条客的生活而被指为“猥亵堕

落”。此时他已开始与索尔达蒂、费里尼等电影大师合作编剧。他第一部独立导演的影片是《乞丐》,改编自他本人的作品。第二部为《罗马妈妈》。影片以一个贫困暗娼为主角,描写她们悲惨无望的生活。影片再度成功,获得62年威尼斯电影节俱乐部联盟奖。在他的影片中,充斥着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性。他的影片《软奶酪》只放映一次即被永远禁映。他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因内容不良被起诉33次,而帕索里尼却说:“以保护他人道德为名禁止色情,是为禁止其它更具危险性的事物找借口。”

他的最后作品——《萨罗》(或《索多玛的120天》)揭露现代消费社会残忍的虐待狂般的暴殄天物的力量,把“施虐狂/受虐狂”的称号送给所有的观众,引起轩然大波。影片成了这位诗人的凄厉绝望的呐喊。作为一位身体力行的革命家,帕索里尼的目光总是凝聚在生活在资产阶级世界之外的苦难者身上。

他在1964年改编拍摄了《马太福音》,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,并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运用镜头和调度,在他看来,马太是基督众使徒中最入世、最具革命倾向的一位。但几乎遭到了当时所有“进步的”左翼分子的强烈抗议。在现代语言学与神话人类学之间微妙的关系影响之下,帕索里尼的创作开始偏离“新现实主义”的传统,转而关注神话和意识形态,同时继续构筑他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。他改编拍摄了《俄狄浦斯王》和《美狄亚》。在前一片中,他改动了那些人所共知的情节,重新塑造了主人公借以表达他个人的观点:俄狄浦斯不是一个遭到命运诅咒的悲剧人物,而是一个拒绝理性地自我反思而走向毁灭的暴徒。他最终瞎眼、流浪,罪有应得(这正是盲目愚蠢的现代人的写照)。这两部影片进一步确定了帕索里尼对边缘文化和前工业文明的依恋,他认为资本主义建立了丧失了神话感性的世界,使人们丧失了对神化身份的认同感,丧失了与大自然的和谐。于是在《美狄亚》中,美狄亚象征无产阶级的复仇就具有了新的含义:他们借助巫术神话的力量战胜理性与秩序,获得解放和自由。

1961年开始执导筒。1964年的《马太福音》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,遭到当时所有左翼人士的强烈抗议。他改编拍摄了希腊神话《俄狄浦斯王》和《美狄亚》,构筑他独特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。晚期的《生命三部曲》(《十日谈》、《坎持伯雷故事集》、《天方夜谭》)改编自中世纪题材的文学名著,是一种精神的欣悦和狂欢。

他晚期的“生命三部曲”《十日谈》、《坎持伯雷故事集》、《天方夜谭》。

在1975年,帕索里尼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《萨罗》(又名《索多玛120天》),将法国最“臭名昭著”的性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搬上银幕。帕索里尼将时代背景定在法西斯统治时期。

1975年11月2日,人们在罗马郊外一个荒凉的海滩上发现了意大利争议导演皮埃尔·保罗·帕索里尼的尸体,被乱棍打得不成人形。后来,17岁的男妓朱塞佩·佩罗西被指控谋杀帕索里尼,但帕索里尼的死仍然留下了诸多疑点。

个人生活

帕索里尼1922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,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,母亲却是坚定的反纳粹者。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他,却始终同情无产阶级,成为西欧艺术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。

白涛 Tao Bai 马大明 Daming Ma 铁牛儿 大明 Rambo 陈奂仁 Hanjin Tan Hanjin 艾米·兰德克 Amy Landecker 赵倩 Qian Zhao 吴冕
热门文章
为你推荐